???? ????
“中央企業提質增效對全國穩增長意義重大。明后年目標是遏制住央企效益下滑勢頭。”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在國務院新聞辦11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他表示,綜合分析研判,未來兩年的央企在改革發展上所面臨的形勢更加艱巨、更加嚴峻。
“僵尸企業”是最大出血點
積極地推動兼并重組一批,強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來加快處置“僵尸企業”
2003年到2011年,中央企業經歷了快速發展、高速增長的黃金期。央企總資產、營業收入、利潤和稅收年均分別增長15.2%、17.4%、14.7%和17.8%。但是進入2012年以后,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給央企穩增長、增效益帶來巨大挑戰。特別是進入今年以來,各種周期性、結構性、突發性的因素明顯增多,且相互交織疊加,央企穩增長、提效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張喜武在回答《經濟日報》記者提問時說:“‘僵尸企業’對于中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中央企業的提質增效確確實實是一個大的障礙,也是當前的心頭之患,同時是企業減利的最大出血點,所以中央和國務院下決心處理‘僵尸企業’已經提到議事日程。”
“個人理解‘僵尸企業’一般是指喪失自我修復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必須依賴非市場因素生存的企業,表現為已停產或者是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銀行續貸等方式維持生產經營,甚至已經維持不下去的企業。”張喜武說。
他表示,關于央企處置“僵尸企業”,初步想法還是以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為方向,堅持分類處置,因企施策,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堅持企業為工作主體,堅持依法依規,確保穩定,立足于優化存量,擬采取深化改革,減員增效,清產核資,債務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多種措施,積極地推動兼并重組一批,強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來加快處置“僵尸企業”。
“中央企業中現在虧損企業的情況有多種因素,有的是行業周期,還有一些是政策性虧損,也有布局不合理的問題,也有技術跟不上市場形勢,還有內部管理的問題。所以,在治理過程中我們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分類施策。”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強調說,“對于扭虧無望,確實沒有扭虧希望的企業,要關閉退出。”
據介紹,國務院國資委將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到2017年,要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明顯下降。
張喜武還表示,關于央企提質增效要做好多項工作。例如,有效完善供給結構,向做好增量要效益。加快資源優化配置,向盤活存量要效益,所謂盤活存量是目前中央企業107戶、3.9萬個企業所有的存量都要盤活。逐步退出低效領域,向主動減量要效益。大力推動“雙創”工作,向創新驅動要效益。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向開拓市場要效益,推動高鐵、核電、智能電網等全產業鏈走出去。
加快供給側結構調整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通過化解產能過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舉措來推進
國企改革,試點探路。吹風會上,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介紹說,明年有10項國企改革試點將全面展開。這10項改革試點是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針對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確定的。具體內容是:一是落實董事會職權的試點,有關文件專門講要落實董事會重大決策,選人用人和分配權利,而且特別提出法無授權,任何政府部門和機構都不得干預,這項工作通過試點逐步推進。二是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的試點。三是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的試點。四是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的試點。五是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試點。六是中央企業兼并重組的試點。七是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八是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九是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工作試點。十是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試點。2016年全國全面推開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分離移交,啟動剝離醫院、教育等公共服務機構試點。
據介紹,自今年9月13日《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發以來,已經有9個配套文件出臺。而在近期,還將有10個文件陸續發布。
此外,有輿論認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產能過剩以及結構調整矛盾集中在國有企業。對此,張喜武表示,關于供給側結構的調整,主要還是通過化解產能過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規模經濟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具體來推進落地落實。
一是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步伐,用新興產業替代,用技術改造和創新提升傳統的產業水平。對已經嚴重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的,阻礙經濟結構調整的企業逐步予以關閉,或者是兼并重組,避免供給側調整帶來負面沖擊、負面影響。二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主要通過技術創新,另外也可以通過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實現配置效率提高。三是發揮國有企業技術創新主力軍的作用,通過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國有企業創新的作用。
(本文章摘自12月12日《經濟日報》)
中機第一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7-2018 版權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經開區12550號 郵編:230601 電話:0551-65890011 傳真:0551-65890000 皖ICP備05015154號
技術支持:北京信諾誠